Bitget下载

注册下载Bitget下载,邀请好友,即有机会赢取 3,000 USDT

APP下载   官网注册

文|戴永夏

吴伯箫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、教育家,他的散文作品在读者中有很大影响。上中学时,我就读过他的《我还没有见过长城》《记一辆纺车》《菜园小记》等散文名篇。他严谨洗练的文字、朴实稳健的风格和催人奋进的革命激情深深打动了我,也使我很早就产生了能亲晤其面、亲聆其教的愿望。没想到,上世纪80年代,随着一本刊物的创办,我这个原本很渺茫的愿望竟变为现实。

上世纪70年代末,为加强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教育,山东省创办了四份刊物,《幼儿园》《小葵花》《红蕾》和《少年之友》,分别由明天出版社、青岛出版社(当时叫青岛出版办公室)和我所在的济南出版社(当时叫济南出版办公室)编辑出版。

济南出版社出版的《少年之友》(后改名为《中学时代》)是一本综合性教育月刊,读者对象是中学生,设有“寄语读者”“思想漫谈”“阅读和欣赏”“语文辅导”“数理化之宫”“伟大的祖国”等十多个栏目。为了提高稿件质量和刊物知名度,我们曾向全国许多知名人士约稿,如冰心、臧克家、萧军、严文井、周培源、高士其等文教科技界名人都曾为我们的刊物写过稿子。素负盛名的吴伯箫先生自然也是我们的重点约稿对象。

那是1980年2月,我作为《少年之友》的编辑,跟另一位编辑王樾一起,专程到北京拜访名人,向他们约稿。在访问了著名诗人臧克家之后,臧克家先生又介绍我们去见吴伯箫先生,并说吴老学问好、声望高,对青少年很关心,他一定会写出让读者满意的稿子。

1980年2月29日上午,我们一早就来到北京沙滩后街55号人民教育出版社后院,找到了吴伯箫先生的家。当时,他跟夫人郭静君就住在这个大杂院的两间破旧平房里。

当我们走进这有些“寒碜”的“吴府”,作了自我介绍后,吴老的夫人郭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。她介绍说,吴老一早就开会去了。他当时虽然已经74岁高龄,还患有冠心病,但兼职多、社会活动多,整天都很忙。晚上回来还坚持读书写作、处理信稿等,很少有闲着的时候。她听说我们要约吴老为中学生写文章,便代他答应下来,并说,吴老对别人的请求一般是不拒绝的,尤其是为家乡的少年朋友写稿,他更乐于接受。她还跟我们商定,等吴老在家时,再约时间跟我们面谈。

三天后的一个晚上,吴伯箫先生亲自打电话到招待所,约我们到他家面谈。当我们来到他那间简陋、狭窄的书房、卧室兼会客室时,他早已等我们多时了。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吴伯箫先生中等身材,穿一身半旧的中山装,他那和蔼可亲的态度、热情朴实的谈吐、忠厚长者的风度,一下子就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。尤其是当他得知我曾在莱芜工作五年之久时,风趣地说:“噢,那我们还是半个老乡呢!”(吴伯箫先生祖籍莱芜)一句话,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,由地位悬殊和初次见面所产生的心理隔阂,此时一扫而光,感觉对方更像一位久别重逢的亲人,在他面前可以畅所欲言,可以坦诚交心,可以得到真诚的帮助……

他听说我们的刊物是以中学生为服务对象时,点头赞成说:“对青少年加强政治思想和道德文化教育,很有必要,应该多办和办好这样的刊物。”接着他又告诫我们:“刊物要真正对中学生有作用、有帮助,办到他们的心坎里,就要注重调查研究,有针对性。”由办刊,他又谈到如何写文章:“办刊物、写文章,一定要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……搞文艺创作,对生活、对人的关系,都要有自己的看法,要把生活引导到正常、健康的轨道,不要引向歪门邪道。”吴老的这些话意义深远,对我们办刊物、搞创作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。

我们约吴伯箫先生为刊物写文章,他慨然应允。回到济南后,我们一直盼着吴老赐稿,但由于他的工作实在太忙,直到9月初才收到他寄来的信稿。他在信中写道:“《少年之友》约稿通知早就看到了,中间又有同志来或打电话催稿,因各种原因,未能及时应命,非常歉愧。今寄上《序》付印稿一份,请看看能用不?该书虽然印了一百万册,少年之友不一定都能看到,在刊物上发表,也许不算多余的。其他稿子,待读完第一辑后,再看写什么。学习差,时间少,不敢应也……”

就在收到信稿三四天后,吴老又紧跟着寄来一信,嘱咐我们将稿子中个别不规范的地方加以改正:“《序》,作者未看校样就付印了。简化字、标点,有的用得不正确,寄付印样时也没一一改正。《少年之友》如果用,就请‘规范’地加以改正,页底注明‘有改动’即可。不用就算了。写作非专业,‘疲于奔命’。未能及时供稿,迫不得已又潦草塞责,请原谅。”一位大作家,对自己所写文字如此认真负责,百般斟酌,一丝不苟,连几个简化字、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推敲,改了又改,还自谦说“写作非专业”“潦草塞责”,这种严谨而又谦虚的精神,令人由衷钦佩。

在这篇文章中,吴老首先对《中学生作文选评》中所选文章表示肯定和赞扬,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:“听红领巾齐唱《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》,那清越嘹亮的童音、带稚气的高昂的神情,像活活的流泉、冉冉的白云,引人进入一个不断向前、向上的境界。看少先队员《起来就做早操》,那舒展的腰肢、矫健的动作,像雏燕乳虎,仿佛眼看着他们在发育成长,使人有抑制不住的内心的喜悦。这里读选自各省市初中学生的作文,在思想感情上会令人获得比听歌看操更丰富、更深刻的感受……”

接着,他告诫中学生朋友,从一开始写作就要走正路,写自己的真情实感,写自己熟悉的东西,不要脱离现实胡编乱造:“学作文,开步走就要把路子走正。知道什么写什么,懂得什么写什么,实践什么写什么。虚假的东西,想当然的东西,都不要去写它。把理想、想象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,不空想,不乱写。”

最后,他向中学生提出殷切期望,希望他们不要满足现状,应向更高的目标努力:“在杭州钱塘江边登六和塔,曾在塔的第一层看到两句题壁诗:‘到此已穷千里目,谁知才上一层楼。’看来题壁诗人的游兴太容易满足了。我们还是照唐朝诗人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原诗去做好:‘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’”

真是字字珠玑、句句肺腑。吴伯箫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但是中学生写作的指南针、方向盘,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,也有参考价值。

然而,这篇文章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刊发,我这个小编最后不得不违心地给吴老写信退稿……我不知道吴老收到退稿后心里会怎样想,凭他的宽宏大度,对此也许不会太介意,但我感到辜负了他的一片好意。如今,吴老早已驾鹤西去,我再也无缘向他表达歉意,只能将这份歉疚埋藏在心中。